
今天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夏衍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日前,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协会在广州组织召开夏衍诞辰125周年纪念座谈会。来自全省各地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及文化艺术界志愿者代表齐聚一堂间群策略,围绕夏衍在粤港地区的革命足迹、文化贡献,以及当代志愿者对红色历史的挖掘与传承展开深入研讨。

座谈会现场。
笔铸剑戟
夏衍在粤港的烽火征程
夏衍在抗日战争期间以笔为枪,在粤港两地开展文化救亡工作。1938年,他奉命率《救亡日报》南下广州复刊,以“救亡就是我们的旗帜”为号召,发行量突破3万份,成为南方抗日宣传主阵地。1941年,赴港创办《华商报》,积极宣传中共抗日主张,邀约郭沫若连载《洪波曲》,在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中产生深远影响。

夏衍、梁漱溟等人合影。
香港沦陷后,夏衍化名“黄坤”执行营救任务,带领蔡楚生、司徒慧敏等21位文化人士经澳门辗转至台山东滘口登陆,成功完成被茅盾誉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的西线营救。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东滘口旧址已在“三师”志愿者的系统性保护、科学性修复下已整饬一新,村落环境大幅提升,展陈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夏衍作为共产党人在峰火岁月中的引领作用得以让更多参观者学习和铭记。
“三师”发起人、建筑师、文史专家阿瑞博士接着谈到,粤北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活化利用,也是夏衍抗日战争在广东活动的历史见证。1942年抵达桂林后,夏衍向田汉、洪深激动地描述挂帆都斛在海中激流前行的惊险场面,他们三人共同创作了《再见吧,香港!》,由新中国剧社在桂林首演,但仅演一幕就被阻。时执教于粤北坪石的洪深先生不甘示弱,回到国立中山大学后,得到校方支持,专门予以假期排练演出,四月初中大师生在坪石中大剧场以《风雨归舟》首次完整演出,深受师生欢迎。今年是左联成立九十五周年,在管埠原国立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办学旧址,“三师”志愿者设置的左联文化人纪念展览,缅怀夏衍等左翼文化先驱。
志愿接力间群策略
历史记忆的当代守护
谈及历史传承,座谈会重点聚焦广东“三师”志愿者在活化红色资源中的积极作为。
阿瑞博士带领志愿者团队深耕史料挖掘,为还原香港大营救西线历程,历时两年辗转粤港澳三地,查阅档案文献千余份,实地勘查十余处疑似登陆点,最终精准考证出台山东滘口作为关键登陆点的历史定位,与夏衍在《走险记》中的描述高度吻合。
“三师”志愿者、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规划院副院长田中及其团队成员分享了东滘口纪念地的规划建设历程。团队将原东滘小学教学楼改建为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展览馆,复原登陆点码头旧址,打造融合历史记忆与渔村风情的慢行系统。

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展览馆。
“三师”志愿者、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王劲谈到,胜利大营救制定了西、中、东三条撤退线路,夏衍、梁漱溟等从西线脱险,何香凝、柳亚子等则走的东线,我们团队有幸在参与“百千万工程”典型中建设过程中承担了东线口述史的采集与编撰工作。这让我想到历史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一群人的坚守,正如当下的“三师”志愿者,也是一群人奔赴同一个目标。

东滘口胜利大营救事迹展。
资深“三师”志愿者方小聪结合自身经历谈到,“三师”志愿者在保护活化南粤古驿道、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过程中,挖掘和再现了大量民间音乐、革命歌曲,正是夏衍、田汉、许幸之等文化名人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担当激励着我们前行和付出。他呼吁更多志愿者加入红色历史传承队伍,让革命先辈的精神代代相传。
志愿者代表介绍了坪石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建设理念:“我们在规划中坚持‘修旧如故’,通过对旧建筑的更新改造,让参观者真切感受到‘炮声不碍书声朗’的教育坚守。这正是对夏衍先生等先辈文化情怀的最好致敬。”
“三师”协会秘书长汪蓉谈到,志愿者团队还策划举办了《从多伦路到管埠村——在粤北的乡野寻找“左联”的星火》文献展,梳理出许幸之、穆木天等左联代表人物在粤北的年谱及文艺成果,夏衍在广东的这段历程也在展览中得到真实呈现。
精神共鸣
跨越时空的使命传承
座谈会上,志愿者们深入探讨了“我们这群人”与“他们那群人”的精神关联。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丹提炼出三个共鸣点:一是精神共鸣——他们肩负民族救亡,我们担当文化传承;二是载体共鸣——他们以报纸、话剧为媒介,我们以空间、展览为平台;三是空间共鸣——他们曾在东滘口登陆避险,我们如今在此构建可感知的历史记忆。
“三师”志愿者杜黎宏会长指出,夏衍先生用一生践行革命理想与文化担当,而我们的使命是让红色历史从文献走向大众,从记忆变为力量。他强调,从夏衍办报到志愿者挖掘历史,从文化名人大营救到当代文化遗产保护,体现的都是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五邑大学教授张超通过电话连线介绍了东滘口纪念地的建设成果:我们通过环境整治、景观提升,设置观景台和解说牌,配套咖啡休憩区,让历史遗址既保留文化底蕴,又焕发时代生机。如今的东滘口纪念地年均接待参观者超五万人次,成为“百千万工程”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本。

修缮一新的东滘口旧址。
志愿者们一致认为,夏衍在胜利大营救中展现出的勇毅担当和文化坚守,是岭南红色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夏衍以笔为刃在烽火中守护文脉,到“三师”志愿者以专业之力在盛世中传承历史,两代人在不同的时空下,以同样的情怀与担当,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壮丽篇章。
南方+记者 周人果
通讯员 施瑛间群策略
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